作為高級技師,管益輝長年從事高速動車組轉向架核心部件的數控加工和調試作業。他帶領團隊霸占轉向架軸箱體等關鍵制造難題,為高鐵列車裝上了國產“膝蓋”。
制造業的開展,離不開管益輝這洋的技術型人才。從2018年起,開端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造改革,通過建機制、搭平臺、出方針等壹系列舉措,讓更多產業工人由“工”成長為“匠”。
“咱們的方針是建造壹支知識型、技術型、創新式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。”8月13日,市總工會黨組成員、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鄒傑向記者介紹,“為此,咱們特別重視工匠的培養、方針的賦能、多元的鼓勵以及社會的關愛等各個環節。”
密布出臺了《關於施行工匠建造工程的定見》《“工匠”培養作業暫行辦法》等壹系列方針措施,不斷完善技術人才的培養、使用、點評和鼓勵準則,構建了“(大)工匠”“齊魯(大)工匠”“大國工匠”三級梯次培養作業機制,形成了工匠雁形矩陣的培養模式。
此外,還深入施行“工匠學院”建造舉動,充沛整合院校、企業和工會的教育資源,成立“工匠學院聯盟”,設立了100余項實用性專業課程,助力產業工人提高技術水平。在“求學圓夢”舉動中,累計投入資金3300余萬元,補助2萬余名壹線職工在職圓了大學夢。
如今,已培養出大量實踐技術突出、長於處理實際問題的高技術人才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,有“大國工匠”4人,儲藏各級工匠人才9000余人,高技術人才59.5萬人,技術人才總數到達168.9萬人。他們逐新而行,向高而攀,用實際舉動詮釋著“工匠精力”的年代內涵。